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

10 「水墨畫家李振明」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這個命題有點複雜,但綜 觀之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李振明的水墨畫與傳統文人水墨畫保持 了一個若即若離的美學距離。這個兼具局內/局外、隸屬/獨立、差異/ 認同的曖昧距離,醞釀了他最大的創作動能。他的水墨創作本於傳統國 畫紮實的底子訓練,但又脫離主流習氣,另創新局,自成一格。他關心 繪畫的現代性,相信繪畫的生命來自生活裡真實的遭遇與思考,因此他 的題材選擇從傳統水墨的文人雅興之作,轉換到對台灣生態的關心。他 的畫面經營也不拘泥於傳統水墨的結構,反而帶入更多理性為本的設計 思維,他在寫實和寫意的疆界間,任意穿梭跨越,帶來了極具現代性的 美學效果。 李振明從年輕到成熟的創作階段,歷經不同時期的變化,逐漸形塑 了風格獨特的李氏美學。我們可以從四個不同的面向來探討這個李氏美 學的建構: 一、分割與流動 獨特的畫面經營是李振明水墨畫給人的第一印象。他除了延續水墨 的抒情傳統,營造畫面的美感外,但也打破傳統規範,採取一種近似「 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的手法來創作新的水墨畫。他首 先利用反覆漬染的技法,讓原本平面的水墨畫帶有油彩畫的積累、層次 與肌理;他一改傳統水墨的粗略寫意描述,採用精密寫實的方法來精準 突顯主體物件;他打破水墨的留白傳統,把畫作的背景部分以線條分割 或以色塊來填補,使畫面的鮮明主體與寫意或近乎抽象的背景,互相辯 證,相映成趣。他擴大傳統水墨的黑白用色,引進彩墨,讓畫面也有西 畫的繽紛效果。他的畫作伴隨大量的文字書寫,但多為紀實說明性文 字,少有個人情緒的表達。這也有別於「詩文為主體畫為輔」的文人水 墨傳統。他藉此宣示畫作不是文人詩作的附庸,畫作本身具有自給自足 的主體性。另他擁有豐富的設計教學實務,因此許多的設計思維也流露 在他在畫作的佈局上。他利用傳統對聯和中堂的概念來配置畫面,使畫 面帶有精準比例的理性分割,形成另一種設計的趣味。此外他也把金石 篆刻的紅色圖章當作畫作元素來處理,使印章及印章內容變成繪畫設計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添了許多水墨外的趣味。上述這些創新的做法, 使他的水墨帶有濃厚的實驗性、時代性和強烈的個人風格。 這些突破傳統限制與跨越不同訓練的連結,使他的畫面展現出一種 多元變化的美學特性。例如在〈潮間帶的故事〉這幅畫中,畫面被看似 隨機的半圓弧線條切割成許多小畫面,這些被切割的小空間,既分別獨 立,又整體性地相依在一起,創造出一個不盡合理卻又協調統一的畫 面。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在〈譯者的任務〉中指出譯 文的完成有賴於原文的碎片化重組。原文的生命在碎片化的藝術重組過 程中變成譯文的來世 (after-life)。換言之,他反對純粹的整體,主張透 過碎片的藝術重整來建構整體。他認為碎片之間的相對關係,可以隨機 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組合,進而讓新意的產生變得可能。李振明的這種 分割處理,正好呼應了班雅明的說法。分割的畫面創了新的多元相互關 係,這也使畫面上的拼貼、蒙太奇、自動流洩的色點,憑空出現的花 李振明美學:生態水墨的新視界 莊坤良 (逢甲大學外文系教授/台師大博碩藝術與西方文化教授) 瓣,變得合理有趣,也有了理論的支撐。另因一張圖〈大肚溪口沙洲之 丁酉春〉中的魚鳥貝殼,分別安置在被切割的空間,讓他們產生自然的 對應,也同樣具有碎片化美學的邏輯。 除了空間的切割外,另一批畫作卻充滿隨機流動的風格。例如,〈 風中百合〉、〈花漾格柵之仰〉、〈黃色的窗影〉、〈柵欄之歌〉和〈 花柵欄〉這一系列重彩的畫作,除色彩繽紛外,畫面也帶有強烈的流動 性,可以看見許多線條以圓形運動的軌跡在畫面出沒。這些畫乍看之 下,有些混亂,但細看則可發現其中的流動節奏,漫佈畫面,亂中有 序,美感生焉。法國哲學家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1925-95) 在討論「 去畛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 的後現代游牧思想時,提出一個流離 美學的概念,他認為唯有擺脫知識理性的桎梏和價值判斷,回歸感性、 感知、感受、感覺、感動的體驗,我們才能回到原初的世界,找回純粹 的自我。這種回歸感性,相信直觀,尋求當下的偶然性和純粹的相遇性 (pure encounter),才能解放創意,讓創作自由與自然發生。這幾幅畫 呼應了德勒茲的流動美學,畫作主題與背景的線條色彩,充滿流動性的 趣味與隨機性的禪味。 二、圖騰與圖鑑 李振明的畫作裡還出現了許多類似圖騰的符號,例如經常出現的牛 羊及鳥類的頭骨、鳥巢的蛋、紅柿子、石縫中的佛頭、不同形狀的貝 類、松果、花朵、水鳥等等,這些物件在畫中以不同的組合出現,看似 無俚頭,但似乎在訴說著某種情愫。英國現代主義詩人艾略特 (T. S. Eliot,1888-1965)在寫作上運用了一種所謂「客觀對應物」(Objective Correlative) 的觀念,他書寫一連串的物體、情況以及事件,並讓它們 之間的相互關係,自動產生某種對應的情愫。換句話說,就是詩人藉一 系列看似互相獨立事物的描述,來營造一種特殊情緒。這些物件各有對 應指涉,但讀者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與能力,可在這些圖騰符號間自行 組合建立關係而生出有各種有機意義。詩人不直接「言說」(telling) 故 事,反採用「展示」(showing) 的方式來讓讀者自行組織、吸收與理解 詩作的意圖。李振明的畫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在畫面擺放各式圖騰符 號,邀請觀者參與畫作意義的生產。因觀者的素養與欣賞角度差異,於 是產生一圖多像,百人有百圖的趣味。觀者從畫面尋找一條可以連結起 這些圖騰符號的線,讓物件串接成有意義的關係。看李振明的畫,某種 程度也考驗觀者是否能從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中,發現一條隱形的線。這 條線讓所有事物有了先後、裡外、左右、上下的秩序,讓一盤散沙的混 亂有了層層擴散的中心點。好的觀者看見一張由點線面構成的立體化網 路關係,和一個有歷史縱深的知識體系,而不只是看到一些零碎的物件 而已。換言之,這類的畫作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它們挑戰觀者的鑑賞品 味。 李振明也以超現實的方式處理畫面,在畫布上製造突兀與曖昧。例 如在〈羊羊得意〉裡,漫天金箔、莊嚴的佛像和羊的頭骨串成一直列, 擺在畫面的中軸線上,或〈相向〉裡也在中軸線像擺放了石縫中的佛 頭,鳥巢與蛋,兩方印章,而畫家的簽名脫離常規就落在畫面正中央。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