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

12 〈相向〉、〈佛國于闐〉、〈磊塔祈安〉等幾幅與佛有關的畫作,他抄錄了《心經》 與《金剛經》經文於畫上成為畫作的一部份。他書寫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空」、「無」觀 念。佛教的慈悲智慧教導人們要逐漸放棄「我」執。眾生平等的「生」包含了自然界 一切的生物,人只是其中一份子而已。這種以生態為中心的想法,呼應了佛家「無我 」的精神。李振明把佛頭轉化成一個生態意識的圖騰,提醒我們以生態中心來取代人 本中心狹隘自私的思考。他畫的佛頭,法像莊嚴,看起來像在護佑台灣這塊土地的斯 土斯民,恐也是他的別有用心吧! 把生命放在生態這個更開闊的歷史視域來省思存在的意義,李振明近年來的蕨類 新作又起一波高峰。蕨類的出現比人類存在更早,它出現在地球已經三、四億年了。 它是一種卑微的植物,低矮貼近地面,沒有艷麗的外型,從來就不曾引起人們注意。 李振明以這種近乎被遺忘的蕨類植物作為創作的主題,本身就是實踐眾生平等的生命 關懷,也是對生態永續價值的肯定。這系列的畫作,包含〈蕨之生〉、〈蕨醒〉、〈 岩縫蕨生〉、〈小蕨系列〉、〈轉角遇到愛〉和〈蕨淨〉。它們在灰色素淨背景的襯 托下,反而突顯了蕨類生命卑微與畫家胸懷慈悲的強烈對比效果。此外,蕨類也帶有 「覺」醒的譬喻,間接影射我們對「生態正確」的覺悟,細看這幾幅畫,但見禪機無 限。以〈蕨淨〉為例,一個拈花微笑的佛頭從石頭中浮現,基座的石塊上冒出一叢生 機盎然的蕨類植物,長幅最底部還有畫家手抄的心經全文。佛的意象、經文與蕨類三 則合一,共同詮釋了生態、藝術與生命的緊密關係。 五、結論 2008年冬,筆者曾隨前師大郭義雄校長到巴黎拜訪曾任教於師大美術系的朱德群 先生,我們在他的寓所閒話往事,談文說藝,記得朱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他認為畫家 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品」字,有品才能成其大。因為品德高超的人,視野氣度也會跟 著開闊遼遠。創作的人最需要不就是這個恢宏的氣度與胸懷嗎?今天李振明追隨前輩 畫家的典範,也把他的創作層次拉高到生命的高度,帶著使命感,將藝術與生態結 合,開創水墨的新視界。這樣的情懷,令人敬佩。 最後筆者以美國女詩人狄瑾蓀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一首詩來總結這篇 文章: If I can stop one heart from breaking, 如果我可以幫助一個人避免心碎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那我的日子就沒有虛度 If I can ease one life the aching, 如果我可以安撫他人的痛苦, Or cool one pain, 或舒緩他人的苦楚 Or help one fainting robin 或是幫一隻病弱的知更鳥 Unto his nest again, 回到鳥巢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那我的生命就沒有白活了。 狄瑾蓀擺脫「自我中心」的迷障,展現她對其他生物,甚至一隻小鳥的人道關 懷,這種民胞物與的精神為生態意識與生命價值做了最佳的詮釋。李振明的生態水墨 也傳達了相同的訊息。 三十年前,李振明選擇了一條少人走的路,探索生態水墨的覺醒,如今成果豐 碩,已經在藝壇開出一塊繁花似錦的園地,相信他的創作將繼續發光發熱,帶給我們 更多精彩的風景。 潮間帶的故事 127×96cm 2018 Story of the Intertidal Zone 大肚溪口沙洲之丁酉春 121×90cm 2017 The Spring of Ding You Year on the Sandbar of Dadu River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