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
188 癡於生態,醉於創新─畫家李振明的心路歷程與藝術特質 黃朝湖 (國際彩墨畫家聯盟會長) 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以具有當代傑出「才人」的美譽來稱 呼畫家李振明,是有其理由和根據的。 如果我們翻開80年代中葉的台灣美術生態圖,不難發現,當台灣美 術館時代來臨(北美館成立於1983年),新一代的青年畫家開始以嶄 新與寵兒的身段活躍在畫壇上,他們拋卸60年代的爭論,70年代的鄉 土回歸,而直接切入畫壇的核心,以前衛的、現代的、多元的思考馳騁 在國內外畫壇,不但有畫廊為基地,也有美術館做舞台,展現了前所未 有的蓬勃景象,因此也造就了不少傑出的90年代人才,在現代水墨畫 壇,李振明便屬於這類「才人」的典型之一。 李振明的發跡,似乎該歸溯於1984年的獲選雄獅美術新人獎首 獎,當時他以反思傳統另闢新境的特殊手法,將水墨畫的創作提昇為關 懷生態和落實生命的寫照,為畫壇注入了一股活水,讓當時的兩位評審 委員蔣勳(後任東大美術系主任)和黃才郎(後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讚譽有加;十多年後,李振明的作品獲高美館收藏,並晉身兼任東大美 術系教職,與蔣勳幾成同事,當時兩位評審委員的慧眼識英雄,使他們 在十年後的今天,成為歷史造化的重要見證人。 當然,才人的稱呼,並非徒具虛名,仍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尤其 在藝術創作的天地裏,更需要汗水、淚水和心血的耕耘。李振明深知掌 聲是短暫的,他為了不浪得虛名,因此便努力在研修畫藝和進修學業的 雙管齊下,讓掌聲繼續不斷的延續至今,不但囊括北美館中華民國水墨 抽象展第二名(作品獲該館收藏),也榮膺青年藝術家贊助基金會水墨 畫類得主,得於用兩年時間全心專職於水墨畫的研究和創作,並先後在 台北市立美術館、敦煌藝術中心、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和省立美術館舉行 個展,應邀參加的國內外大展更不勝其數,目前不但在三所大學任教, 也擔任國際彩墨畫家聯盟總幹事和21世紀現代水墨畫會秘書,12年間 能有此成就,稱為才人並不為過。 當然在歷史的長河裏,要開基立業名垂青史並不容易,歸根究底還 在於個人的慧根、努力和機遇,尤其在瞬息萬變的藝海裏,要找到一處 著力點,一處靠岸處,更需要一份自我期許和強烈的使命感,方能有所 作為和自樹一幟;李振明具備了這份才情,也具備「粉身碎骨」也在所 不惜的傻勁,這些都可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印證。 仔細分析李振明的作品,可以發現五項特質: 第一、明確的思路─對傳統水墨畫的省思和批判,並不等於反叛。 李振明早從涉獵到學習傳統水墨畫時,便深感保守的畫法和重覆的題 材,阻礙了水墨畫的發展生命,它隔離了人類的感情和思想,成為形式 的模倣者,抹殺了創作者的生機;於是他決心擇取傳統中可資引用的素 材或美學理念,然後使用經過實證的技法和親身的感受,表現唯我和唯 一的自我風格,這可從1984年的「關渡迴徜」到今年的「生態多寶 格」作品中,看出他展露旺盛企圖心和明確的架構新水墨畫思路,並且 有了動人的成果。 第二、主題性的取材一李振明對台灣本土生態的觀察和情感,產生 強烈的關懷和反哺心態,於是台灣的一花一草、一石一鳥、一屋一河、 一事一物都成為他畫中的主角;從早期的台灣高密度地帶系列(描繪群 屋堆疊)、現象系列作品,經中期河口印象系列、水鳥保護區系列、賞 鳥手記系列、墨染寶島生態圖譜系列,到近期的保護區省思系列、候鳥 系列、生態多寶格系列,都充份展露他的主題性題材係伴隨著他的繪畫 思路在延伸,在擴張;即使單一主題的表現,也環繞或牽繫著對生態環 境的關懷,像早期的「井中蛙」、「游竄無歇」、「一畝稻香」,中期 的「黑石情藤」、「雁對無語」,近期的「企」、「待」、「雜沓」、 「混雜的各種蛋」,也都洋溢著一股動人的芬芳。 第三、時空交錯的佈局─中國山水畫的多視點構圖,原本就是超現 實的表現手法,李振明除了掌握這一要素外,更將視點推昇到高空,以 鳥瞰式的取景,平面式的拼貼和時空交錯的並置,來完成一幅幅見怪不 怪、似陌生又熟悉的景緻;尤其他將中國中堂和對聯的形式移置到畫面 上所產生的視覺新貌,有極明顯的個人風格─他可以將一枚大印章蓋在 畫幅的最中央,或以民俗畫符的無意識書寫和一根細長又理性的色線切 割畫面成半,也可以以方格來容納不同時空的鳥類並存畫面,懸空飄浮 的石頭或堆疊擁擠成趣的蛋群,都各得其所並戲弄了人們的視覺。另外 聯屏作或組合式的佈局, 也都從一個時空銜接到另一個時空,一個視界聯結另一個視界,構 成一細微的宏觀新世界。 第四、顛覆性的技法─「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是現代畫家自我要 求的術語,而發揮材質的特性,便成為作品優劣的憑藉。雖然李振明依 然使用中國的宣紙,但在技法上卻是採用自由而多元化的筆墨和材料, 尤其以宣紙反面加以渲染拓印,以產生特殊的肌理和墨韻,效果極好, 尤其使用貼金箔、蓋紅章;以諧音文句或銳利細線分割畫面,即有細膩 的寫實景物,也有抽像的禪意背景(這也許跟他做過南宋禪畫研究有 關),加上巧思的設計佈局,使技法產生顛覆性的效果,顏色雖少,但 極豐滿,景物雖少,但極熱鬧,這正符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哲 學觀。 第五、後現代的內涵─回歸平淡、回歸人性、回歸自然,是李振明 畫中的靈魂,他的關懷生態所顯露的溫馨感,正是東方後現代的最好寫 照,不管他是用暗寓的手法、戲劇性的衝突,或反諷的意念來展示他的 人生觀或價值觀。他在畫面上所展露的,是真情、是關心、是期待、是 東方後現代物我兩忘的情懷,值得喝彩。 通過這五項特質來看李振明,他已經不再是屬於材質所能歸類的畫 家,他從現世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從不斷的思索中構想,從多方位的思 考中作畫,他是確確實實站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日有所視、夜有所思、 心有所感,並以生命體現生活的畫家,他的畫不但是當今台灣生態的見 證,也是人類世界未來需要共同面對的「災難」。他藉畫筆闡釋他「癡 於生態」的心路歷程,也藉著作品說明他「醉於創新」的無比信心,是 值得尊敬的。 當所謂「東方新世紀」的21世紀即將來臨的前夕,身為中國的、世 界的、台灣的畫家,我們應如何去面對和開拓屬於我們自己的新視野、 新風貌,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而李振明的「癡於生態、醉於創新」的藝 術生涯,應該也能給人一份啟示吧!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