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
193 他曾對自己作品有精準的剖析:「理性簡潔的構圖,感性沈思的內 涵」,亦即畫面上有強烈的設計感,層疊分割、交錯參差,和傳統單一 畫面連貫、一氣呵成的製作截然不同。這是否因此削減了水墨傳統所要 傳遞的本質精神?其實,這是典範上的差異。既是現代水墨格局,自有 現代水墨格局的開創性與內涵,無庸相提並論。以傳統水墨規制套在創 新水墨身上,不能說是不倫不類,但至少是橘枳之差,美學判准是不同 的。但毫無疑問,多畫格的安排反映現代觀看的情境,科技生活讓我們 可以同時觀看並思考,吾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再是唯一的宏觀視點與線 性史觀,可以切割、並置、重疊、回溯,可以「遠觀、褻玩」。李振明 的作品讓人深深體會到「慢視」、凝視的道理—靜觀世界後,因「四時 佳興與人同」而有不同的表現,更有甚者,因為視覺呈現的理路不同, 世界觀也因此有了新的體悟,不是嗎?所謂「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 雲變態中」,透過「形外」、「變態」的突破,方能更趨近「道」與「 思」。而最能詮釋「慢視」、凝視真諦者,非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 (William Blake, 1757-1827)莫屬。《無邪的預兆》(Auguries of Innocence)首段,簡潔而深刻: 一沙一世界,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花一天堂,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手中握無限,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片時納永恆。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他擅長微觀一景物,展現出小宇宙的大道理,用這樣的視角來細細 體味咀嚼體李振明的作品,頗為傳神到位。 「格局」一詞有雙關之意。意涵上,它意味著創作品質與美學高 度,雖抽象但又亦可感測。因為千年水墨傳統已成就一套規範,如氣 韻、佈白、筆墨、暈染等。儘管雅俗是否共賞,水墨追求格局高調,是 文人畫傳統的核心,反映的是創作者的品味與眼光,甚至是人格氣質。 表面文字意義上,李振明擅用畫面之排列、置放,達到多景窗的對話效 果。款識也精心安排,超越誌記與抒情的功能,企圖產生圖文對語的趣 味性。「格物致知」雖然是宋代理學的「窮究事理」的主張,畫面的區 隔重編的確有視覺上「致新知」之感。空間區隔造成的間隙,邀約了想 像力作為片段畫面的串聯,產生「共創協作」的效果,欣賞的態度和欣 賞一張完整畫面不同,意境亦殊。如果想像力是藝術創作與欣賞的關鍵 元素,那麼,多格圖式的創作讓想像力發揮「聯覺」的功能,也是另類 趣味。詩詞就是以言簡意賅的文字以容納更多的想像力作用。例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深遠意境就在九項景 物的併置間,並沒有因為缺乏連接詞而不達意,反而更為生動,境界悠 然而生。隱藏在背後的,其實是作者的選擇巧思,過濾有感的景物,讓 意義重新串連,達到詩的意境。換言之,一花一世界、一視框也是一世 界,宇宙是人心境的反射,所謂「風景心鏡/境」。台灣現代水墨的畫 壇中,多格畫面設計的創作者,西畫領域比比皆是,如廖修平等。但因 為西化中構成與抽象的觀念已根深蒂固,所以並沒有讓人有驚世駭俗之 感。反倒是傳統水墨的畫面分割甚少有幾何形式,往往是借用景物順勢 區隔,如花草林石,比較自然無突兀之感。運用幾何設計與拼貼技法於 水墨中便特別突出,前輩劉國松、陳其寬、黃光男是其中的佼佼者,也 都能開創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視覺新局,李振明在這隊伍中用心經 營、細心規劃,無怨無悔、勇敢投入,風格也篤定自信。 閱讀他的作品,猶如一頁頁視覺日記,在畫面、色彩、肌理、文 字、筆墨的交織下,對自然、對生活、對一草一木濃濃的感情與回饋, 從微觀出發,卻也不失宏觀的啟發;現代符號與傳統象徵相互轉化,「 設計」出現代水墨新韻味,譜曲出現代水墨的台灣小調,滋味淡而遠、 香氣薄而長,耐人尋味。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