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
194 繼承與超越:李振明與臺灣當代水墨的茁壯 廖仁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1. 李振明的創作淵源:水墨與創新 「水墨」既是一種藝術媒材,也是一種藝術精神,也是一種美學價 值。發源於中國,但從明末清初就已傳進臺灣,非但表現於書畫創作, 更是落實於日常書寫。雖然日治時期主張東洋畫,但仍是根源於中國水 墨的影響。二次戰後,中國水墨再次東渡,雖然懷鄉水墨成為主流,但 是對於這項藝術媒材的琢磨與美學精神的演繹,仍然做出深入紮根的貢 獻。便是在這次水墨東渡深入紮根的基礎上,臺灣的現代水墨與當代水 墨才得以既繼承又超越地開拓出眾河奔流而沃土遼闊的榮景。 戰後來臺的水墨大家已經寫進美術史。而臺灣現代水墨,始於 1960年代初期,隨著臺灣現代藝術的東方尋根,逐漸形成波濤洶湧的 水墨革命。這一次的水墨革命,不但確立了水墨的現代價值與地位,也 就是說,水墨能夠不受時代限制,持續展現每一個時代的創造力,而不 是迎合西方現代藝術的美學觀點,削足適履找尋可以勉強容身的位子。 而且這次的水墨革命,甚至為臺灣現代藝術的其他媒材,提供了東方美 學或中國美學的創作觀點。 進而,奠基於現代水墨建立的專業版圖,1980年代臺灣的當代水 墨才得以繼續大膽創新。臺灣的當代藝術既影響了政治解嚴以前的思想 自由與言論自由,而解嚴以後也受惠於這些自由。這時的思想自由與言 論自由,為臺灣當代藝術提供了創作題材與觀點的解放之客觀條件,讓 藝術家的創作心靈勇敢朝向時代、土地與社會。這一代的水墨藝術家, 敏銳地站在自己的位置,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方向,投身筆墨耕耘,面對 著以當代媒材為主流的當代藝術的聲勢,甚至面對這個主流刻意貶抑傳 統媒材的偏見,他們卻能夠不卑不亢,步履堅定,繁星閃亮,蔚為臺灣 當代藝術浩浩蕩蕩的一支隊伍。 而在臺灣當代水墨逐漸茁壯的隊伍之中,李振明是走在最前面、姿 態最堅決而且聲音最宏亮的一位藝術家。 2. 李振明的創作立場:時代與觀點 1955年,李振明出生於臺灣嘉義,徜徉於都會以外的土地與自 然。1972年,就讀於嘉義師專,並曾跟隨地方藝術耆老學習傳統文人 畫,熟稔水墨基本技法。日後,為了進入專業藝術科班,1976年前往 臺北,而後白天任教於板橋新埔國小,夜間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 術系與研究所。當時臺師大美術系擁有全臺灣最堅強的水墨藝術師資陣 容,不但水墨東渡第一代大師的遺風猶存,而且現代水墨第二代中堅也 正領導風騷,因此,培養了他傳統與現代兼具的水墨美學思維。 具體地說,李振明從一開始就領悟了水墨藝術的時代性,能夠從傳 統走向現代,從現代走向當代。正如藝術史家王秀雄日後對他的讚賞: 「中國水墨畫的特色,常能令人產生高雅出世的意境,為了追求水墨傳 統的境界,有些當今水墨畫家乃不敢取材自現實環境,而與時代脫節, 閉門架築空中樓閣,作品終無以感動觀者。從現實生活環境取材,而能 譜出高超的意境,這是現代水墨畫家的一大課題。李振明的水墨創作, 即是從現代生活環境入手,帶著批判的意識,不落俗套地經營出一種入 世而又出世的高貴內涵,且其造形、佈局、筆墨等,皆甚有自己獨特之 現代感,是一前途可期的現代水墨開拓者 1 。」 正是由於他對時代性的領悟,使李振明對水墨藝術的美學視野也有 這更為寬闊的觀點。尤其,對於畫面的布局與敘事的層次,他採取了幾 乎完全屬於他自己的構圖思維。一方面,他的作品的畫面並不採用傳統 東西方繪畫以單一空間作為背景的視野,而是複數空間的上下左右並 排,使之相互對比或呼應,因此能將一個時代各種不同空間的生命表現 放置在一個畫面,使之產生語意與語境的推演與轉換。另一方面,他的 作品的敘事也就不受限於描寫單一的視覺圖像,而是讓具有既定意涵的 圖像產生異於平常的敘事意涵,或者讓圖像之間產生不同於現實的敘事 關係,使得作品呈現出多重文本的豐富層次。 3. 李振明的創作美學:結構與符號 李振明求學期間,早已受到師長矚目,而1985年以《關渡迴徜》 這件作品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讓他在三十而立之年就已得到專業成 就。這件作品的意義,不只是得獎紀錄,而是那個年代帶著當代藝術思 維的水墨藝術家從媒材技法、形式構圖與題材圖像各個層面的創新。關 於這件作品,藝術史家蕭瓊瑞曾經做過精闢深入的解析,值得詳細援 引:「在這件作品中,中間部份的構圖,採四面迴轉的態勢,取代外象 的直接描繪,既表現出河水迂轉蜿蜒的意象,也是河堤曲折繞行的意象 ;而在這種順時的迴轉中,也把觀者的視線引落到兩側四幅暗喻生命歷 程的水鳥生態圖像上去。在描繪的手法上,以墨色表現出黝黑暗濁的河 灘,及天色將亮、水波映光的意象。為了使畫面更具蒼茫渾厚的力量, 李振明將墨色的暈染、積疊,反覆不下數十回;且為了避免畫作的鬆 軟、有肉無骨,在創作的過程中,還不斷運筆其間,筆桿微撥,取中鋒 之頓挫波折,來增加畫面的質感。而這些特質也都成為李振明日後創作 重要的風格特色 2 。」從此,李振明從未辜負當年獲得的肯定,迄今超 過三十年,一再登峰造極。 1 王秀雄,〈自然與超自然的水墨風格:李振明繪畫作品評析〉,《李振明作品集》,臺北 ,繪畫欣賞交流圖書館,1992年,頁7。 2 蕭瓊瑞,〈生態.冷手.菩薩情:李振明的水墨新樂園〉, http://art.scu.tw/exhibition/1040518-1040626/literature.html, 2019/05/04。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