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
195 雖然李振明確實受過設計訓練,但我們與其說他的構圖是設計思 維,不如說他對於空間與時間採取了類似結構主義式的思維。結構主義 在1960年代誕生於法國,創建者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發現語 言結構影響著語言言說,並且發現語言結構之中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差 異,歷時性重視時間的連續,共時性則重視空間的平行。在李振明的創 作過程中,他並未必強調結構主義,但是他的作品畫面布局往往以空間 關係取代時間關係,而作品的敘事也就以共時性取代歷時性。 李振明的畫面充滿文化圖像與自然圖像,以及不完全是題款的文字 篇幅。固然這些圖像都具備敘事意涵,而且文字也都具備思想意涵,但 是這些圖像與文字似乎也都是符號,呈現出多層次的意涵。符號學也是 在1960年代受到結構主義影響而誕生,創建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發現符號具有表面意涵與隱藏意涵,於是運用於解讀文學藝術 作品,不同於過去重視作品的作者,他強調作品的文本。固然李振明的 創作姿態向來鮮明,但是在他的作品中,用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用語 來說,他所呈現的是「無我之境」,而非「有我之境」。而他作品中的 圖像,也如符號,都以多層次的意涵發展出自己的文本。 4. 李振明的創作關懷:現實與神聖 作為一個時代感極為敏銳的藝術家,李振明的生命態度與創作態度 也一直都關懷著現實社會。但是,當他讓自己的雙腳踏在土地,讓自己 的雙眼看著社會,也讓心靈關懷眾生,他卻將這一切在他的心靈深處孕 育出飽滿而細膩的創作力量,讓自己能夠執起毛筆,在紙張之上,一筆 一墨,畫出壯闊的生命詩篇。 在他成名那個年代,正是臺灣社會各個層面權利意識覺醒的年代, 土地意識與自然保護意識也正覺醒。每一個人選擇自己的角色與能力投 入社會實踐,而許多當代藝術家也選擇以觀念藝術與行為藝術從事社會 實踐。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崛起年代站上舞臺的藝術家,李振明並沒選擇 一般定義的社會實踐,也沒選擇當代媒材從事創作,而是堅定地相信他 已經親如身體一部分的筆墨,不但在創作的時代觀點與結構思維進行創 新,也在題材方面積極關懷土地與現實社會。 過去三十年來的作品持續呈現生態主題,但事實上,在他的作品之 中,生態主題已經延伸出更為豐富的意義層面。 第一,生態主題:對於生態環境的關懷,他確實是一個實踐家,經 常實際深入進行自然觀察,因此他作品中的自然圖像都是他在山河林野 之間親眼認識的植物與動物。 第二,文明主題:他一直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在關懷自然的基礎 上歌頌文化的創造,因此對於文化的熱愛並不僅限於自己的文化,他曾 到中國陝北窯洞、少數民族聚落與安徽黃山靜觀行腳,也曾踏查世界許 多文明古國,探訪與紀錄文明的滄桑。 第三,生命主題:李振明面對人類生命的渺小,也面對宇宙的無垠 壯闊,因此看到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神聖圖 像既是重要的題材,也居於重要的構圖位置,更是在於撫慰人類生命的 無常我們之所以說李振明的作品已經表現為壯闊的生面詩篇,便是基於 我們看見,他的藝術創作已經將現實心靈提升為神聖心靈。作為水墨東 渡以後臺灣水墨當代轉向的早醒藝術家,李振明讓當代不只是否定與叛 逆的態度,而是繼承與超越的態度,也因此,他也已經又鼓舞著再新一 代水墨藝術家繼續堅定前進。 我們清楚看見,李振明的開拓再次豐富了水墨這項媒材與藝術的美 學價值。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