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

199 圖的方式。甚至也懷疑:難道說只是在畫面上安上飛機、火車,就是國畫的 現代化了嗎?這就反應現實了嗎?中國畫的真精神,所謂的寫生寫其神、非 寫其貌,並非拍了照片,畫了速寫稿回來拼湊一番,就是所謂的寫生國畫、 改良國畫。我覺得似乎應有自己的主觀取捨與構思才是,應是我覺得它必須 存在,所以它才存在,而非因為它已存在,所以我來肯定它的存在而已。」 5 他又說: 「傳統裡學習技法,那是基礎,是必要的;但是走得進去,還得學會如何走 出來,不應只是學會師承那套大搬家功夫就沾沾自喜。在形式上不妨多樣化 ,另外多方吸收,不斷充實表達的語彙,相信中國水墨畫領域是大有開拓的 餘地的。」 6 在這段談話中,李振明強調文化的主體性:「別人的母親再好也成不了自己的母 親」,這是對西化論者的批判;同時,他既批判搬石移樹的傳統畫法,也不滿那些以 拍照、速寫稿完成的「寫生國畫」或「改良國畫」,這自然也是對鄉土論者的批判。 〈關渡迴徜〉顯然就是這種思維反省下的一項實踐。依他的說法:這是前此一年 的早冬,偕同妻子,趁天未亮之際,趕往關渡賞鳥;在蜿蜒迂迴的河堤上,緩緩踱步 了一個多小時,當時那霪雨朦朧的陰寒氣氛,始終在他心中徜徉不去。直至隔年春 天,才終於醞釀成視覺化的形象,完成了作品。 7 在這件作品中,中間部份的構圖,採四面迴轉的態勢,取代外象的直接描繪,既 表現出河水迂轉蜿蜒的意象,也是河堤曲折繞行的意象;而在這種順時的迴轉中,也 把觀者的視線引落到兩側四幅暗喻生命歷程的水鳥生態圖像上去。在描繪的手法上, 以墨色表現出黝黑暗濁的河灘,及天色將亮、水波映光的意象。為了使畫面更具蒼茫 渾厚的力量,李振明將墨色的暈染、積疊,反覆不下數十回;且為了避免畫作的鬆 軟、有肉無骨,在創作的過程中,還不斷運筆其間,筆桿微撥,取中鋒之頓挫波折, 來增加畫面的質感。而這些特質也都成為李振明日後創作重要的風格特色。 其實,〈關渡迴徜〉還只是李振明當年創作的風貌之一;在同時送件的作品中, 另有一件入選的〈失業的日子s02〉,則是以水彩為媒材。因為在師大進修時,他曾 因對傳統國畫的質疑,一度想放棄,改攻水彩,甚至鍾情於設計。 不過,〈關渡迴徜〉的獲獎,顯然確立了李振明往水墨繪畫發展的方向;同時, 這也正是甫剛成立的台北市立美術館重點發展的方向。獲得新人獎後的第二年, 1986年,李振明就以另一〈丙寅三十六s03〉的大幅水墨,奪得台北市立美術館第一 屆「中華民國水墨抽象展」的第二名。作品的構成,正是類似〈關渡迴徜〉中幅表現 河道的手法,但是以36幅拼合而成,且白色的留痕,打破原來垂直與平行的規律,顯 示更多的變化。 而前此一年的1985年,他已受邀在台北敦煌藝術中心舉辦生平首次的水墨個 展,展現出他既多元又統一、既自然又人文、既生態又都會、既蒼鬱又清朗的水墨特 色,展覽名稱即為「甯癡水墨──李振明個展」,並發表一篇明志的文章〈甯癡水 墨:另探墨妙重濡筆〉,宣示他一心探求水墨的痴情,「甯癡于斯,無悔不怠」。他 說: 「現階段不少的水墨工作者,都在嘗試從不同的方向來尋找新的語彙,試探 創作水墨畫的可能,開拓新的領域。或許所表現的難免有所尷尬,而有待昇 華為另一個璀璨。但這產前的陣痛,卻總是必然的。如同魏晉南北朝時的五 5 〈新人獎得獎者簡介〉,《雄獅美術》159期,頁106,1984.5,台北。 6 同上註。 7 同上註。 s03 ‧ 丙寅三十六 359.5×359.7cm 1986 s02 ‧ 失業的日子 對開 1982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