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

216 李振明選擇放棄「以詩釋畫」,或「以畫釋詩」,使繪畫重新回到 它所能發揮其極致的原始功能,回到北宋以以及北宋之前的描繪性藝術 的任務。他的作法誠然是挽救衰敗多時的水墨畫之一道良方。因此,嚴 格來說,李振明並未真正發明新的水墨畫法,他只是為世人指出繪畫的 本職就是「繪畫」,而不是文學的幫庸。 另外,書畫同源的刻板印象也在李振明的繪畫中,重新得到解惑的 機會,讓我們看清一則是時,書法趣味原來只是一種審美趣味,而不是 作為水墨畫的必然要件。例如在李振明的作品裡,傳統已公式化的皴法 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李氏獨有的肌理處理方式。書法性的繪畫元素 在李振明的作品裡,雖未完全消失,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完全消 失了,它們的藝術價值一點也不會折損。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唯有回到 「職人畫」的傳統,中國水墨畫才有可能發現未來的出路。恢復「職人 畫」的傳統正是民初康有為大力提倡的主張。 結語 在李振明的作品中,其藝術特徵不言而喻,那就是,採取後現代的 圖式,以生態關懷為出發點,一再提示生活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再者, 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的表現,不論何種題材,李振明作品中美的特質絲毫 不因而有所輕忽,小至水墨畫裡的筆墨趣味、肌理處理、光影變化,大 至物與物的比例、主題與背景的搭配、構圖的統整,所有這些美學的考 量,在李振明的作品中一無缺失地呈現給觀眾。除了社會教化的功能 外,李振明的創作價值更值得觀眾細細品味。如果說,藝術中的標準包 含著心理方面的與造形方面的因素,那麼,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是,在 我們這個時代的水墨畫家中,恐再也無人能超越李振明繪畫的獨創性。 當李振明把他所見所感,透過水墨媒材表現出來時,「人的繪畫」便產 生了。這種獨創性並非人人可以任意複製而仍保有相同的意義,它事實 上是與李振明個人的繪畫特質密不可分的,而且這種特質所展現的卻是 值得讚美的藝術。 從五代花鳥畫家黃荃的《寫生珍禽圖》來看李振明的「花鳥蟲魚」 ,後者的發展堪稱是台灣當代水墨畫史上的傳奇。自上世紀末迄今的這 場水墨畫為自身的生存而奮鬥過程中,李振明所開創的這場幾近無聲無 息的變革中,至少已為水墨畫的未來找到一個出口。(2006)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