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
217 衝撞與協商─李振明水墨語言的當代突圍 莊連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前言 臺灣當代水墨創作者長期以來必要以新構水墨語言的具體實踐,回 應時代浪潮的挑戰。他們以貼近自身特質並體察外在環境條件後,結合 主客觀優勢的敏銳度,進行個人創作模式的形構,個人特質體現在性格 對創作思維與態度的影響,外在環境因素則牽動水墨承繼傳統,接軌當 代與落實本土化相關問題彼此消長的歷程。至於主客觀優勢是創作者衡 量個人學習歷程與生命經歷所累積的能量,作為創作利基的判斷,而敏 銳度決定創作靈感觸發的原動力。四者合一齊備,形塑創作者獨具的風 格,而寫就此章水墨新頁,李振明的創作型態正是多方融合與展現個人 強大力量的典範,並為臺灣當代水墨的風貌寫下新頁。 兩端游移----「異」與「同」之間的共舞 出生於1950年代的李振明,藝術的學習歷程正值兩極化思想對立 的時期,他所面對的創作環境是歷經抽象水墨顛覆風潮後,傳統反撲勢 力仍然強大,在容許與反對嘗試建構水墨新語彙的拉鋸爭論中求其平衡 的時代,創作的情狀正如李振明性格中勇於突破框架又力求圓滿和諧的 特質,必需抉擇在兩難中求全。 於是,同時呼應早期李振明「西畫」學習背景與多年「設計課程」 教學經驗,在轉化為水墨創作養分時的相互融通。他透過畫面異質元性 元素並置製造視覺衝突與調整美感氛圍和諧相融的矛盾運作,在兩種不 同手法的平衡關係中形塑作品的獨特風采,成為李振明建構創作模式的 鮮明方法。亦即以兩面性處理的形式,同時擴張差異的張力以凸顯視覺 焦點的強度,與連結共同質性以調和畫面個別特徵。因此,李振明的作 品往往在於失序性與秩序化之間共譜水墨既熟悉又陌生的新語言系統。 矛盾鋪排----「放」與「收」同構的旋律 李振明的創作策略是先以異質元素並置的方式衝撞傳統水墨和諧統 調的作法,因為差異,於是有了新鮮的視覺效果,同時有了討論與思考 的空間。所謂「異質性」所涵蓋的範疇,李振明運用的層面多樣而深 刻,包括圖像、佈局、技法都作深入的探究。然後再以美感與意境與設 計性結構統合畫面,尋訪畫面統一性的效果。 一、「星座式」鋪陳的多義表述 對於圖像的選擇,李振明意圖將自然圖像與人文符號作外在非相關 性的鋪排,他觀照圖像的範圍很大,從自然的岩石、水鳥到宗教的佛陀 雕像、電音三太子像,都可以在同一畫面並置出現,然後一如阿多諾「 星座式」理論中,滿天散佈的各種片段語言的羅列,當然也在語彙解讀 的模式中,體現阿多諾「謎語特質」的內在意義串接效應。李振明的作 品圖像元素,在看似片段分裂的無機組合中,隱約蘊藏有機意涵連結的 密碼,於是在強烈圖像差異的背後,隱然存在強大整體的想像。(圖一) 二、「散置式」空間的結構設計 墨質圖像同構,合理空間的破壞是必要的手段,隨意的散置成為容 許差異共存的策略。當然也必定造成畫面凌亂的後果。而在取得圖像散 置產生多義語彙與視覺空間平行位移的新水墨形式之際,透過設計性的 理性安排,則巧妙的將凌亂的畫面整合在秩序的空間結構中。這種結構 或以符應視覺原理中「群化原則」的相互聯繫、抑或是結合視覺心理下 「完形狀態」的整體感應,當然也透過外在空間切割的具體形式,完善 畫面的整體性考量。(圖二) 三、「隨意式」揮灑的美感對應 李振明的技法處理融貫中西且獨樹一格,他以素描式精密描繪圖像 的細節,以墨韻堆積的方法營造厚實的肌理層次,意圖突破傳統水墨欠 缺寫實表現的限制,增強水墨圖像語言的力度以符合當代高度視覺化的 社會需求。另一方面,文人書畫筆墨自由揮灑的自在則又巧妙的調和了 畫面的嚴謹理性,讓「工」與「寫」的趣味相互輝映也互融一體。於是 ,表現技法形塑他作品中既典雅細緻又抒放灑脫的雙重美感氛圍。 (圖三) 圖一:庇佑斯土 69×69cm 1998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