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
224 結語/台灣當代彩墨的文化建構進行式 透過以上對李振明自一九八○年代以來,近四十年之久創作時光、 創作成果的整理回顧,不論是「生態關懷系列」、「生態鎮魂系列」、 「緬懷故園系列」、「仙靈悲憫系列」、「守護台灣系列」或晚近的蕨 類主題,這些充滿各種文化語彙交集的視覺元素,由生態到家園,由家 園到國族,再由國族到生命信念,完成其具有在形式、語言、思想上不 斷演繹擴充的綜合文化論述。同時,李振明的當代彩墨在東西文化文本 的交互運用下,穿越了百年來傳統/正統「文人畫」所面臨的時代困 境,特別在回歸台灣土地文化認同的過程中,形塑出得以融合「世界 性」、「民族性」與「本土性」等不同價值、意義的當代藝術形式。 借用他在有關後文人畫理論論述中所使用的言說: 他們希望走出舊時讀書人的框限,不再將繪畫創作桎梏於為文 寫書之餘的遣興之作,肯定繪畫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可敬的專業 。入世的社會參與取代出世的隱遁自修,強調色彩的豐富性與 表現技法的多元化,也讓後文人彩墨未必謹守書法性品味內歛 為上的準則。知識性、思想性、學術性的積澱與開發,自然轉 化成為繪畫的內涵而不在將其壓抑,也不再總是堅持寧拙勿巧 的信念。 (李振明,〈浮漾中的後文人彩墨現象體察芻見〉, 《李振明作品集2008》,台中市:大古文化,2006年,頁12 。) 我們不難知道,李振明三十年來所擘劃、形塑的後文人畫,已然跳 脫傳統文人畫墨戲遣興之業餘性,透過積極面對社會、環境可能遭遇的 所有變遷,回應現代藝術探索「純粹繪畫世界」、「造形語彙」之可 能、呈露「時代性」/「時代精神」以資進入當代社會,成為當代藝術 主體的一部分;同時,在另一方面,亦試圖超越各種可視及不可視的傳 統拘限,擺脫傳統文人畫單一、排外的文化菁英式霸權與自我迷戀,進 而轉化其「去文人性」的當代身體及語言,最終並藉以建構出嶄新的當 代彩墨藝術價值準據。 圖版11 ‧ 寧靜與騷動-仰天 97×70cm 2008 圖版12 ‧ 保庇蕃薯仔子大冊葉之一 156×86cm×2 2011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kzOTc=